万维读者网 > 星光灿烂 > 正文  

葛斯齐喊话小S:你敢发毒誓吗?

www.creaders.net | 2025-04-24 14:58:46  橘吉娱乐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近日,台湾娱乐圈再掀波澜,资深狗仔葛斯齐在直播中公开喊话小S(徐熙娣),要求双方就黄子佼涉毒爆料事件“发毒誓”对质,言辞激烈程度令网友咋舌。

这场持续数年的舆论拉锯战,因涉及明星隐私、家庭伦理、法律边界等多重议题,再度引发公众对娱乐圈生态的深度思考。

毒誓对质的舆论风暴:从爆料到人格担保

葛斯齐在直播中抛出极具戏剧性的挑战:“如果黄子佼说谎,我连带受罚;但如果他说的是实话,你敢发誓这辈子从未碰过那些东西吗?”这种以“毒誓”为担保的指控方式,在讲究证据的现代社会显得格外突兀,却精准戳中了娱乐圈“信任危机”的痛点。

网友对此反应两极:部分人认为这是“无证据的舆论绑架”,毕竟黄子佼此前虽承认吸毒但未直接指认小S;另一派则指出,葛斯齐多年来持续曝光许雅钧疑似出入夜店、经济依赖小S等婚姻内幕,其爆料具有一定连贯性。

值得注意的是,葛斯齐此次将矛头从许雅钧转向小S本人,直指其“利用家庭话题炒作却又禁止他人讨论”的矛盾行为,甚至暗示手握更多未公开证据:“你的孩子不是没料可爆,但我不想牵连无辜。”这种“留白式威胁”既强化了爆料者的神秘感,也折射出娱乐八卦中“信息不对等”的权力博弈。

S家族的形象困局:从“综艺女王”到争议漩涡

回溯大小S的公众形象变迁,可谓一部台湾娱乐圈的浮世绘。早年凭借《康熙来了》等节目树立的“犀利真性情”人设,在近年接连遭遇挑战:大S与汪小菲的离婚纠纷、小S婚姻屡传危机、黄子佼涉毒事件牵连等,让姐妹俩从“话题女王”逐渐沦为“争议中心”。葛斯齐此次喊话中特别提及“许雅钧是S家唯一可信之人”,看似褒奖实则暗讽,将公众注意力引向S家族长期被质疑的“人设真实性”。

更微妙的是,葛斯齐强调许雅钧“明理低调”却暗指小S“有问题”,这种对比凸显了传统性别观念的投射——男方即便被曝绯闻仍可被宽容视为“低调”,女方则因主动谈论家事被斥为“炒作”。这种双重标准在网友评论中亦有体现:有人调侃“街溜子老公反而最靠谱”,亦有人叹息“小S隐忍多年为何反成过错方”。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当八卦变成“私刑审判”

葛斯齐提出“不用法律判决,敢不敢发毒誓”的挑衅,本质上是用民间道德审判替代司法程序。这种操作在娱乐新闻中并不罕见:从早年香港杂志的“封面诅咒”到内地狗仔的“周一见”,媒体通过制造“道德压力”逼迫当事人回应已成套路。但值得警惕的是,当爆料者自诩为“正义代言人”,其指控的真实性与动机往往难以验证。例如葛斯齐提及“婚前协议导致小S不敢离婚”,虽引发对明星婚姻物质化的讨论,但缺乏具体证据支撑。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喊话游走在诽谤边缘。中国《民法典》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若指控内容失实且造成广泛传播,可能构成侵权。而“毒誓”这种带有民俗色彩的施压方式,更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小S至今保持沉默,或许正是出于对“回应即二次传播”的考量。

公众的窥私欲与共谋:我们为何热衷“发誓戏码”?

这场风波中,网友“站队”现象耐人寻味。支持葛斯齐的群体多秉持“娱乐圈无无辜者”的怀疑主义,认为“敢发誓才能自证清白”;而S家的粉丝则反击这是“网络暴力”,强调“谁主张谁举证”。这种分化背后,实则是公众对明星“真实性”的执念——我们既渴望偶像完美,又期待看到人设崩塌的戏剧性。

更深层看,葛斯齐与小S的拉锯战已超越单纯八卦,成为观察数字时代舆论场的样本。当社交媒体赋予每个人“麦克风”,真相与流言的界限愈发模糊。网友调侃“没完没了”的背后,恰是对注意力经济下“恩怨连续剧”的疲惫与沉迷。

结语:娱乐至死时代的理性回响

这场“毒誓风波”短期内或许仍会发酵,但值得思考的是:当娱乐新闻从“报道事实”滑向“制造对抗”,公众在消费八卦的同时,是否也在无形中助长了非理性的舆论环境?明星的私德当然可以讨论,但需建立在事实与法律框架内。或许比起追问“该信谁”,我们更该警惕那些将复杂人性简化为“发誓赌咒”的叙事陷阱。毕竟,真实的娱乐圈不是非黑即白的誓言游戏,而围观者的理性与善意,才是维系健康舆论生态的基石。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