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星光灿烂 > 正文  

白岩松:崔永元有抑郁症 我们都不歧视他

www.creaders.net | 2013-05-07 16:01:51  央视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开篇短片:

  字幕:意大利纪录片《神奇之旅》)

  字幕:2007年8月,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一列满载220名精神障碍患者的特别列车,从威尼斯启程,穿过欧洲、俄罗斯,抵达北京。

  (同期):意大利精神障碍患者:

  “晚了就留在这儿了。”

  “我们是存在的,我们有权利过正常生活!”

  字幕:35年前,1978年,意大利以立法形式,关闭精神病院,全面推行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模式。

  主持人白岩松:

  看完刚才这个片子的时候,不知道您是否一瞬间会有点懵,这是一个旅游片子吗?而且这个旅游的参与者难道都是精神障碍的患者,括号,这里所说的精神障碍的患者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精神病人,其实这个说法非常不准确,用精神障碍的患者更好,括号结束。

  如果大家要接着说的话,意大利原来在35年之前就立法取消了精神病院,您是不是更懵呢?说到这儿的时候您又会问了,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吗?3年前列车行动的参与者在中国开办了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玫瑰园”,于是跟我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关系。就在几天前,5月1日的时候,中国的《精神卫生法》出台了,媒体关注几乎全部的重点都在这下子松了一口气了,“被精神病”送进医院的方式少了,但是相对来说“被精神病“还只是个例很少,更多的是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当他康复了之后,却在巨大的歧视和社会这堵墙的面前,回不到社会当中。通过意大利的经验开办的玫瑰园,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播放短片)

  字幕:小颜:61岁

  曾住院:20年 原职业:企业职工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我是玫瑰园的康复者,这些花都是由我种出来的,我觉得我也像花一样,能把这个困难逾越过去,像植物一样生长。

  字幕:小军:48岁 曾住院:15年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我是一个精神(障碍)康复者,我的意大利名字叫安德列,临摹画就是说我把思想、艺术节奏,以及自己的想法都融化进去,不断创新、更新。

  字幕:小胡:44岁 曾住院:5年 职业:外企管理人员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我现在是一名康复者,在美国的时候学了一些博士课程,现在上网主要买了一些基金,看一些书法。

  解说:

  在北京西北五环外的村庄,十名精神康复者和五名志愿者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家——玫瑰园。在这里他们过着简单的居家生活,养花种地、集市摆摊。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

  (烤肠)一块一串,要几串?

  解说:

  村上的集市每周虽然只有一次,但是玫瑰园成员们常提前好几天准备。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

  我们每次回去以后拿布给它擦干净了,有人看了说照镜子似的。佐料里也放着芝麻,我们有秘方的。

  解说:

  烧烤的佐料要拿秤精确到克配比,小文卖花还准备了花开时的照片,巩固和参考。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

  大爷,您看看我们的花,这蝴蝶兰,卖您九块钱两盆,非常好活。

  解说:

  村庄中四合院的新家小文很珍惜,之前经历的“驱逐风波”提出来还是有点悲伤。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

  其实我们还是挺留恋(别墅)那个地方的,他们的社会成见比这边厉害。

  解说:

  事实上如果不是遭遇驱逐,玫瑰园的人们还住在一个环境优越的别墅小区里。三年前,玫瑰园由意大利爱心协会与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合办,然而在别墅居住一年半时,小区业主集体抗议他们居住,他们租期未到就被迫搬离。

  (同期)楚先生 北京某别墅小区业委会委员:

  很多业主提出来什么,你们不把他清走,我们就不再交物业费,就成了矛盾。

  (同期)谢先生 某别墅小区业委会主任:

  很反感,就是希望他们搬走,(大部分人)没有安全感,害怕出事儿。

  (同期)业主 北京某别墅小区:

  好多新闻报道,说他杀人什么,你说多冤屈,大家心理紧张。

  (串场)央视记者刘楠:

  在这个主要由知识分子和经商者居住的别墅小区里,我大概走访了十几户常住居民。我做了这样一项调查表,其中有一项是精神康复者居住的一年半里,有过伤害您家人的行为吗?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没有。大多数人用的字眼都是高度怀疑、恐惧、防患于未然。

  (同期)记者: 没有具体伤害过您?

  业主 某别墅小区:那倒是没有,我们看见他们就害怕。这是心理伤害、精神伤害,就像他们的精神病一样。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就像他们看我们的眼神就能看出来,指指点点的就这样,(搬走)也挺悲伤,因为那边环境挺好的。

  解说:

  业委会谢主任家隔着窗户就能看到玫瑰园的旧址。

  (同期)记者:您有没有试图去了解过他们?

  谢主任 某别墅小区业委会主任:没有,没有这个兴趣。

  记者: 可是您是卫生系统的退休干部?

  谢主任:那不管我原来身份是什么,我退下来了,我就是退休的人。

  解说:

  让我们意外的是业委会主任老谢的母亲是一名抑郁症患者,而业委会的委员老楚曾经得过严重的抑郁症,经过多年治疗已经康复。

  (同期)记者:您本身其实更应该能理解他们的,为什么您还是一个反对他们的?

  楚先生:之所以理解他们,我觉得就不应该搁在这儿,实际有好多地区,外边的有独家独院的他为什么不找?

  记者:您当时得病的时候,单位的人知道,有人对你表示过他们的一些(偏见)?

  楚先生:怎么讲呢,那个时候你都不能正常判断人家是不是给你白眼。

  解说:

  玫瑰园负责人白巍还记得,老谢和老楚登门要他们搬走的那天,康复者们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大厅里听着,他们曾经带着水果等礼物到每一家业主做工作,但是玫瑰园还是没能留下。欣慰的是别墅区还有居民惦记着他们的热心肠。

  (同期)业主 某别墅小区:

  我们家那儿买了一堆白菜,后来玫瑰园那可能是负责的,就问你们这个白菜从哪买的,就帮我们把白菜收进来了。

  解说:

  被小区居民驱逐后,他们很担心玫瑰园会解散。

  (同期)白巍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负责人:

  我经常需要出国出差,他们就跟我讲说你要写一个保证,因为他们怕这个梦会醒来,怕我走了再不回来怎么办。

  解说:

  如今玫瑰园的人们和邻居们非常融洽,小颜和邻居蔡女士一家常常互赠花种。

  (同期)上庄村民:

  接触了以后都挺好,和咱们正常人是一样的,就是有些拘谨,多聊聊天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解说:

  玫瑰园的康复者大多没有组建家庭,如今和邻居们十个月大的双胞胎孩子一起玩儿,是玫瑰园的人们最快乐的时光。

  (同期)康复者

  多精神啊,是不是。来,我抱抱。我们好长时间没有接触童年了,特别有爱护儿童这种想法。

  主持人白岩松:

  不知道两个双胞胎长大了之后,在我们的现实环境当中会不会重新担心起来,原来居然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抱过我们,然后就会开始担心,其实他忘了他没有遇到过任何危险,但愿将来不会。

  刚才在片子里有一些人的行为比如说歧视,然后把精神障碍的康复者给撵出了这样的一个别墅小区,可能观众看着也会蛮生气的,生气的同时也应该问一下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不会也这样做,因为社会大的环境还在这儿。其实不要去抱怨那些有可能让您生气的人,因为我们也有可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我觉得歧视主要是由于常识的匮乏和拒绝接受常识所导致的。刚才我们记者刘楠做的调查非常有意思,每个人都感觉到恐惧,因此要把他们撵走,但是问到到底他们伤害过你没有,没有,恐惧是在想象中存在的。

  我们回到常识的阶段,一说精神障碍大家有点陌生,其实就是中国人总说总说的精神病,我们以后把这个词改了,就叫“精神障碍”。我们认为一旦得了精神障碍就好不了了,会伤人等等等等。其实我们回到常识,精神障碍不等于都是重型精神障碍,我国目前将近有1亿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其中1600万重型精神障碍病人,你比如说剩下8400万里头可能就包括我的同事崔永元,因为崔永元我们都知道,他自己说他有抑郁症,但是你看我们都不歧视他,而且还觉得他特有才、特聪明。

  接下来我们再看精神病患者终身患病率为17.5%,那么还有82.5%的他不是终身患病,另外请注意,16%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第一次发作以后,通过系统地治疗能够不会再复发,它比我们好多的慢性病都好治,今后不会再复发了。重型精神障碍只要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并坚持服药,可以在出院后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北京回龙观医院的资料。

  当你更多的人了解了常识,可能恐惧就会减少,更何况是想象中的恐惧。想想多年前最初听到艾滋病的时候,很多人谈“艾”色变,但是现在这些年由于持续不断地做这种相关的艾滋病常识的普及,恐怕现在跟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者说患者拥抱一起吃饭,越来越多的人就不再担心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及康复者,这种歧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比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还要严重得多,真的吗?不信看下一位患者的故事。

  (播放短片)

  解说:

  “别了,玫瑰园,你如一枚弹片嵌入我的前额,我想拔除,你却与肉长在一起。”这是老贾在离开玫瑰园时写的诗。

  (同期)康复者 北京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

  在医院里就捆起来或者扎点针,在这个环境里犯了,通过观察各种动物你也能想想我是人,动物都能做到,我人怎么做不到。

  (字幕提示:2009年《新闻1+1》节目)

  解说:

  三年前我们拍摄刚创办的玫瑰园时,老贾曾是那里的明星诗人,他从17岁住精神病院,时隔三年,当我们再见到64岁的老贾,他已经从玫瑰园回到海淀区精防院,在开放式病房做包装工作。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

  下午一个半小时,其它时间听听半导体,看看报纸。

  解说:

  事实上,老贾康复良好,家属送他回精神病院的唯一的原因是经济问题,只有在医院他才能享受全额医保。

  (同期)康复者:

  如果不是住院费的问题,我就可以在玫瑰员待着。

  解说:

  64岁的老贾如今在医院最大的爱好还是写诗。如今他的诗歌很多都提到玫瑰园和白老师。老贾说自己的诗现在没人欣赏,写完一本就扔掉了。回医院后老贾给玫瑰园的朋友们写过一封信:

  字幕:

  “我也学会了烤串,将劳动成果递给天真可爱的小学生,我心中升起一种幸福感,体会到自食其力的不易。”——《幸福的回眸:忆玫瑰园》

  解说:

  医院的医生说,年近古稀,住了半个世纪精神病院的老人病情早已稳定,最大的障碍来自老贾的监护人。

  (同期)康复者:

  家里没条件,弟弟也说没地住了,再说(出院)就不来探视了,我就不敢说了。再说人家不愿意欢迎咱们,咱们也别死缠着。

  解说:

  玫瑰园的相册还记录着老贾参加郊游的笑脸,最远的一次他们用自己卖烤串赚的钱去过河北的白洋淀。玫瑰园创立三年,前后住过60多人,在医生和志愿者的协助下,这里没有出现过暴力行为,有一半人已经回归家庭。 但是回到社会工作的却只有五六位。博士学历的小文,出去找工作多次受阻后,隐姓埋名做了一名普通的超市收银员。

  (电话采访玫瑰园康复者,博士学历,现超市收银员)

  康复者:

  基本工资一月一千五,有时候给点这给点那的,也没多少钱,其它的都不太重要,年龄也大了,找工作确实不容易。我研究生同学,现在最差的也是教授什么的。

  解说:

  现在居住在玫瑰园的康复者都已经办理了出院手续,虽然身份上已经自由,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回不了家。

  (同期)康复者:

  我的家人对于我好像也没多大关系,我哥哥工作比较忙,一年来不了几回,至于我的房子什么之类的,我也不清楚现在还有吗?存在不存在。跟我哥哥说过,但是我哥哥怕我出去找麻烦之类的。

  (同期)康复者:

  我们今天一共卖了281块钱。

  解说:

  拿到摆摊儿赚的钱,小颜就买养花用的书,还有给妹妹家小孙女的礼物。

  (同期)康复者:

  给我一个,给我一个,再给我一个。我们家有小朋友,就这个小卡片给他玩儿。

  记者:

  你要了多少?

  康复者:

  反正三四个了吧。

  解说:

  玫瑰园的人很在乎家的感觉,最年轻的成员小瞿是一个只有20岁的失明孤儿。

  (同期)康复者:

  亲爱的我永远祝福你,好人就有好梦。

  康复者:

  你喜欢叔叔唱这首歌吗?

  康复者小瞿:

  (我要)撒尿。

  康复者:

  他说要撒尿。

  玫瑰园负责人白巍:

  小瞿他左一次右一次去厕所,晚上吵得我们不能睡觉。去厕所他又看不见,所以起来要摸,很有意思是摸到谁谁就带他去,没有一个人给我抱怨。

  解说:

  祝小瞿早日恢复视力。老夏在给玫瑰园信的结尾专门提到这一点。

  字幕:

  “几十年在各大精神病院,甚至被医院判为死刑的“绝症”,在玫瑰园的仁心慧术中化解了。”——《幸福的回眸:忆玫瑰园》

  (串场)中央电视台记者刘楠:

  老贾在玫瑰园创作的300多首诗歌大多数都是在这个石桌前完成的,室友们回忆说他创作喜欢在清晨,眯着眼睛很可爱的样子。在他的诗中有观察下学小学生流浪猫狗的感受,甚至还会出现怪物史莱克这样的童趣。对于这个从17岁就开始住精神病院的老人来说,玫瑰园的日子也许是他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字幕:

  玫瑰园的人保留着老贾当年创作的诗歌,准备为老贾出一本诗集。

  主持人白岩松:

  5月1日实施的《精神卫生法》上明确规定,自愿要求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时可以提出出院的要求,而且医疗机构能够同意。但是像老贾这样都康复得不错了,他出得去吗?现实的墙在这儿,接下来要连线他所在医院的院长王诚,王院长你好。

  王诚 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

  你好。

  主持人白岩松:

  其实社会环境这样的一种歧视,导致监护人不愿意让老贾出院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低保,出去只能拿低保,在这儿还可以享受全保。您觉得像老贾想要出去出路何在?得用什么样的方法?

  王诚:

  老贾要出院的话,主要还是要解决他在社会上生活当中的困难,主要是谁来照顾他。我们现在正在创造这种社会照料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实现出院的梦想。你们看到的玫瑰园和我们现在已经在海淀区,我们已经创造了五个这样的玫瑰园,我们都在帮助这些病人在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实现回家的目标。

  主持人:

  王院长做一个不好的假设,加引号的,我们都知道玫瑰园或者像您做的百合园等等,这都是中途的中转站,希望他们在这里更好了之后,让家人也有安全,让监护人最后接他们会回家。但是如果监护人、社会的观念还不改变,你这儿又变成了永久的接待站怎么办?

  王诚:

  首先这样的家呢?他本身就生活在社区里,他们出门就是大街、出门就是社会,这就是他们的一个家,那么中转站是一种说法,对于这些有些没有家人,没有亲人这样的病人来说,他们成立一个新的家,一个崭新形式的家就是他们的出路。

  主持人:

  但是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据你了解,类似老贾这样的康复者多不多在我们的生活中?

  王诚:

  就我们医院来说,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属于这种情况。

  主持人:

  但是现在都只能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好,非常感谢王院长,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走,辛苦了。接下来我们继续去关注路究竟在哪儿呢?

  (播放短片)

  (同期)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意大利志愿者:

  我特别好奇,因为在中国是第一个,而且跟我们在意大利做的模式是一模一样。

  解说:

  林白荣(音)玫瑰园的一名意大利志愿者,每周都会来玫瑰园交流。这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心理学博士生,研究生论文就是有关精神疾病污名化的研究。

  (同期)记者:

  您的这个研究有什么样的解决途径?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意大利志愿者:

  就是一个习惯,接触越多,害怕越少。

  解说:

  林白荣说,在意大利关闭精神病院后,社区里都设有精神病人康复之家,政府还制作了宣传册,向大家介绍精神病人的艺术成果及积极风貌,就业有扶持措施。

  如今,仿照意大利社区康复模式,北京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建立了更多“玫瑰园”康复基地。

  (同期)康复者 玫瑰园精神康复中心:

  因为它的特点这里肉特别明显,我们叫它黄脖。时间长了以后就有感情了,就这么摸摸它,它就闭上眼睛了。

  解说:

  从封闭式的冰分转到开放式的康复基地百合园,小马很快培养了自己的爱好,养兔子,晚上他会举着手电给兔子查房,看到不懂事的大兔子吃掉小兔子,他会心疼地哭,看到小兔子受冻,他会捂在怀里暖热。

  (同期)康复者:

  临产前一到两天,叼毛蓄窝,小兔怕冷,一冷到25度,它就不吃奶了,没有力气就容易死,活不了了。

  (同期)王诚:

  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甚至工作能力都得到加强,所以他们幸福感也得到了增加,那么他们也解除了病人家属的后顾之忧,这种形式理解以后他们就会全力来支持。

  解说:

  能在百合园这些园里工作的这些精神病患者,毕竟是选拔出的少数人。在海淀精防院四个病房区一半是老年病房,王院长说这里其实80%的人都可以出院辽阳,但都是由于监护人不接,一直拖着,直到终老。

  5月1日,精神卫生法实施了,王院长说到时出院的人数会大大增加,类似玫瑰园的探索可以为他们回归社会搭建平台。

  字幕:海棠园 超市收银员20岁 初中二年级入院

  (同期)康复者:

  我想(出去)找比较自由点的工作,比如说麦当劳当个临时工的什么的那种。

  字幕:海棠园 打印员50岁 入院20年

  (同期)康复者:

  假如说一旦有困难出去,最起码住的地方没有,一个是就是出去的生计问题。我1985年就毕业了和现在有些脱节。

  主持人白岩松:

  他们的梦想是不是也是中国梦当中的一部分呢?当然是,但是要实现起来在现实的障碍和歧视面前的确很难。《精神卫生法》在5月1日开始实施了,我们当然要关注,别把不是精神障碍的患者给以精神病的名义送到康复医院当中,但是我们更要关注更大的人群,那就是已经康复了的精神障碍的患者,他们如何走向社会呢?其实从算经济账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很大的一笔账,我们可以看一下费用对比。一直留在医院里头其实他的康复好了,比如按一个院40人算,总计200万,可是如果要是像玫瑰园这样的一个康复,同时又能够过渡,这样的阶段只需要100万。但是我觉得算钱这笔账还没意思,虽然它省了将近一倍,更要算的是一个,他已经康复了,但是社会却不接纳他会不会复发?对他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打击?我们要不要用一些相关的政策去解决他们的出路?比如说每个企业假如接纳精神障碍的康复者的话可以有扶持措施。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