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她的成功表面是幸运,背后是艰辛;她的成功正面是好评,背后是争议;她的成功国内是花开,但香气更多地飘向国际。
她很在乎圈子里的各种评价,从洛杉矶到戛纳,再到威尼斯,她的笑容正在被这些宜人的城市逐年记录出一份繁重。纯真依旧没有失颜,演变出那份挂在面孔上的经历,就是无辜的沧桑刻画出的“累赘”。
她是章子怡,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一个国际知名的影星,一个不属于她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她努力去做很多别人认为她应该做的一切,可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负面声音。与子怡的约定,不是在听她诉苦,而是帮她找到承载沧桑的祸端。
6月16日,章子怡结束了日本歌舞电影《貉府》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后,返回北京。海外拍戏的生活让她的心只想着“快点儿到家”,可她也没预料到,国内的工作日程表早已经排得满满,但我们仍然获得了这次直接对话的机会。只是当我们坐在非常正式的会议桌前来开始这次专访时,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笑容的背后,有一个预示:正式的态度,正式的开始,答案更接近正确。
章子怡--电影的好与坏,我能直接从观众的反响看出来
近些年,从国内每年上映的电影来看,章子怡无疑成了各大影片的招牌,张艺谋的电影先不说,李安的《卧虎藏龙》、娄烨的《紫蝴蝶》、王家卫的《2046》……章子怡几乎已和国内的知名导演都有合作,每上映一部影片,媒体及观众的评论都会把章子怡推向浪潮的最前端,在许多演员眼中,对于自己批评式的说法,总会感到压力无比。子怡表示,对于影片的好坏,她不会单纯的去看来自于某方面的说法,而会更直接的感受观众的态度!
“毕竟看电影多的是观众,评委只有10几个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可能只是代表这部份人的喜好和态度,相对而言,我很在乎观众的反映,就像《十面埋伏》在戛纳首映时,当时我只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观看时我已经不再把自己放到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尽量避开所有一切我知道创作的那一个过程。而我跟在场的所有观众一样,第一次观看,是因为电影感动了我,我落泪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证明了他们喜欢这部电影,他们用掌声表达着自己的心情,他们的表现是最直接最自然的,那是非常真实的!你要知道这对于电影对于演员来说,是最好的肯定。”
章子怡--不管拍什么戏,你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在工作的运用中,实际的操作和学习时的理论都是有所差别的,章子怡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竟是科班出身,根据时间的推移,许多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操作中,都会变的熟能生巧,而电影的人物都是多样化的,有些人物最直白的表现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够胜任的,章子怡很直接的表示,她在所拍的这些影片中,感到压力最大的就是唱歌,因为她不是专业歌手。可能是越有挑战性的人物才越能刺激她的神经,以前,记者圈中一位和子怡相识的朋友曾经许有感触的说过,“子怡每拍一部影片之前,都会用心的去体会要扮演的人物,如果这个人物需要唱歌或舞蹈的话,她一定会买许多各式的磁带或CD回来听,或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的练习舞蹈。现在这样的演员并不多见。”
对于表演上某些角色的先天不足,子怡没有否定。“这次拍新电影我最大的压力就是唱歌,角色有这方面的要求,我就要去用心学习,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因为我不是专业歌手,我可能唱得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我懂得角色是要表达情感,我希望我的歌声是为电影人物服务。其实不管拍什么戏,你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可能是随着后天的学习,目前,由章子怡主演的《茉莉花开》也在不久前举行了媒体看片活动,许多记者看过后,除了对子怡的演技刮目相看外,更对她在影片中的歌声表示肯定,“我认为走到今天不容易,可能大家觉得我很幸运,其实任何人是我的话,都会负出努力的,我没有不努力的原因。”
章子怡--人最怕的不是体力上的艰辛,最难面对的是精神上的压力。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章子怡一直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虽然出现在媒体上关于她的新闻很多,但都是一些关于她的动态新闻居多,而来自于她本人的看法却是很少。她经常会上网看一些关于她的新闻,说能够成熟到可以不去理会关于她不客观的报道,对年轻的她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从19岁出道,那时什么都不了解,一出来就要面对许多问题,关于一些评论,我都会去接受,但我觉得应该用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以前我特别在意别人的说法,但是现在仔细想一想,还是做好自己就行了,我不想随波逐流,也不想改变自己!”
演员这个职业,可能是太受关注了,大家也就把他看的很神圣,对于身处这个职业,章子怡有着自己的看法:“其实大家没有必要把这看的多大,有多么了不起,这不过就是一个职业罢了,只要努力做得好就可以了。”
对于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绩,章子怡认为这完全是靠着能吃苦的结果。“我认为我是能吃苦的人,性格很坚强,面对所有的困难,我都敢去拼搏,这可能和我小时候学舞蹈有关,这给了自己坚强的毅力,记得在拍《卧虎藏龙》时,我顶着很大的压力,拍了6个月,在刚拍时,我基本上天天都在哭,那时精神上的压力和疲惫的体力就像一点点抽你的血、抽你的筋一样,每天早上拍戏时,总是看不到信任的目光,那时的念头只有一个,就是要坚强,就是要面对。其实人最怕的不是体力上受到了多少的辛苦,而是需要面对精神上的压力。现在在我人生中的过程中,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我最大的财富。”
章子怡--这个圈子容易让人浮躁,如果是工作之外,我希望我远离这个圈子。
人成名后,避免不了会参加各式各样的宴会活动,一提起这些活动,章子怡表现得很令人意外,“其实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能躲就躲了,能不出席就不出席了,这个圈子呆久了会让人更浮躁,我工作的时候,需要我去面对,我就去面对它;不工作的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远离这个圈子,过我理想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保持一种很平常的心态。”
说这些话的时候,章子怡显得很谨慎,毕竟活在这个圈子中,还需要考虑一些规则;但是她也很坦诚,把自己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
章子怡--我经常有茫然的时候,就是我每拍完一部戏后,想继续往上去拍电影却看不到好的剧本,这是一件非常迷茫的事情
提起中国电影,人们会为一些好的电影和电影人感到兴奋,但也为一直以来达不到更高更好的状态而担忧,这种似乎成为气候的市场,也不可能是一个、两个导演或是制片人能解决的问题,尽管章子怡已经够幸运,能经常和著名的导演合作,但是她对现在电影市场的前景还是很担心的,她自嘲自己在杞人忧天。
“我想更多的去尝试各种类型的电影,尤其是像《活着》那样的意义深刻的作品,!很多时候我都在读剧本,但是很难碰到真正令你心动的剧本,这样的概率简直太小了。”章子怡很无奈地表示,她经常会有茫然的时候,就是每次拍完一部戏后,就在为下一步的工作做打算,每到这时,她都会选许多剧本看,渴望着心中能够有“激动”的感觉,她认为现在最大的幸福,就是有好戏拍, “我只要遇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会去演,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角色,只要给自己信心,努力就可以了。”
在章子怡的眼中,中国电影市场之所以萎靡,并不是因为没有钱拍电影,而是少了好剧本和好的制片人及导演。“如果中国多几个像张伟平这样有想法的制片的人话,我想我们演员拍戏的空间也就大了,中国的电影市场肯定会有一个高速的发展。”
章子怡--张艺谋导演引我入电影界,我们现在的关系就像良师益友,我在拍其他导演的电影时,也会和他探讨一些问题,征求他的意见。
章子怡是被张艺谋领进电影这道门坎的,相信许多人都在惊叹,张艺谋的眼光为何这般独特,他选择的演员在演技上都会达到一定的水准,而章子怡每每在其它导演的电影中的表现,大家都会质疑,既然张艺谋是章子怡的恩师,那子怡在加盟其他电影时,张艺谋会给子怡提出什么想法吗?
这是章子怡第一次面对媒体回答这种问题,“我会去征求导演的意见,他给我很多帮助。”
本报观察
章子怡二次点火
五年来,章子怡始终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焦点话题。
五年来,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从1999年的《我的父亲母亲》到2000年的《卧虎藏龙》,从2003年的《英雄》到2004年的《2046》,“幸运”这个词一直跟了她整整五年。
评论家们对于她始终都是苛刻的,曾称之为“攀缘的凌宵花”,对于凌宵花,评论家眼中只有攀附,观赏者看到的却是怒放。更何况,仅仅将章子怡的成功归于幸运与有人提携,是不是太低估了张艺谋、李安、徐克、成龙、王家卫、候咏等一干电影人的智商?
章子怡非常清醒地懂得,付出再多,让别人闭嘴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但加倍的努力,让自己满意,却是可以做到的。
从现在开始,六月底上映《茉莉花开》,七月中旬上映《十面埋伏》,九月上映《2046》……2004年,还有比她戏份更重的演员吗?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茉莉花开》中完成分饰三角的挑战,在《十面埋伏》抵御金城武、刘德华的对比压力,在《2046》从巩俐、张曼玉双星合围中突击……
认真看来,在今年的三部电影中,从影响力上来说《十面埋伏》、《2046》都有全球效应,但对章子怡来说真正具有标志性的是《茉莉花开》,从少女演到中年,一人分饰三角,章子怡将18岁、28岁、38岁3个年龄阶段的人生成功演绎,“每一段作为两个状态来讲的话,3段至少要6个状态,这6个状态的区别,我觉得章子怡表现都得非常好……”,导演候咏的评价,不仅仅是肯定。要知道,一个演员最难驾驭的就是角色在年龄阶段上的大跨度,因为跨度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人生和情感变化,从章子怡的表演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她还有更好的上升空间,但她的演技成熟了。
最近的舆论表明,虽然还有人固执地把眼光投向章子怡“英语不好”等莫名的缺陷上,但更多的人都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她了,她的国际影响力,她的演技,她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2004年的夏天,章子怡以一股近乎强悍的爆发力,为自己完成二次点火。
两天前还有一个消息,“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正式邀请章子怡前往担任本年度电影节的评委”,能够得到如此高规格电影节的认可,绝非幸运,惟有实力。
但章子怡依然清醒,说起电影的时候,她只是称之为“职业”,说起其他的演员,她只是说“做好自己”,而对于未来,她却表示出自己的忧虑,“中国电影不缺资金不缺少大环境,缺少的是好的导演和好的剧本”。
其实,还缺一句话,“中国电影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 (明星BigSt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