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流露骨的影射--《反托拉斯行动》“糟蹋”盖茨
作为12月份的进口大片,即将上映的《反托拉斯行动》无论票房成绩如何,都将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这种意思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影片的内容,更多的意思徘徊在影片之外。
先说影片本身,新老明星荟萃一堂、本年度上海电影节上喜捧“金爵奖”等等,都是影片的卖点。同时,该片的商战风格也迥异于好莱坞通常的战争片等类型片样式。不过与这些相比,《反托拉斯行动》最触目惊心也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影片中对社会名流露骨的影射。
资深的好莱坞大牌明星蒂姆-罗宾斯在《反托拉斯行动》中,塑造了一个文明社会中的野心家、阴谋家、刽子手形象。此人不仅在影片中的身份是电脑天才、商业巨子、软件大王、网络帝国统治者,而且一身得体的便装、一副秀气的眼镜、一脸温和的微笑构筑的形象使观众一看便不由得联想起比尔-盖茨。
尽管影片中的这个人物名字不叫比尔-盖茨,但刻意模仿的形象几乎让每一个走出影院的观众都想不起剧中人物的名字,而在心底暗暗称之为比尔-盖茨。更何况影片的名字“反托拉斯行动”与美国这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反对微软垄断的著名官司不谋而合。最令观众惊诧的是,影片中这个看上去就是比尔-盖茨的人,居然被描绘成窃取他人科研成果、粗暴侵犯公民隐私权,甚至买凶杀人的“大坏蛋”。而众所周知,无论你喜欢他还是反对他,现实生活中的比尔-盖茨除了钱挣的比较多以外,并未犯下如此众多的邪恶罪行。因此我们不得不好奇:好莱坞如此露骨地在银幕上糟蹋比尔-盖茨,居然没有引起任何官司。美国不是号称法制社会吗,这种在我们这个法制尚不十分健全的社会里都不能容忍的含沙射影,居然就被比尔-盖茨忍气吞声了下来。这实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比美国人更强,而恰恰说明了,美国人给文艺作品留下了最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多年混迹于文化圈,我知道在中国不论多大牌的导演、演员,也不敢像《反托拉斯行动》这样放肆地去影射讽刺一位社会名流。从最初讨论剧本那一刻开始,创作者们就刻意地回避一切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风险。同样想要表现IT业的故事,中国的文艺家们不仅不敢给人物起一些与业内名人相近的人物名字,而且反派人物的造型形象还要故意明显有别于柳传志、杨元庆、王志东等业内名人,生怕因此引发不良后果或后患无穷的法律纠纷。自从改革开放的中国吹响了依法治国的号角以来,国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有目共睹。但在我们身边因为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中的个别情节或语言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敏感的人物或事件巧合,就引发一系列纠纷乃至对簿公堂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而《反托拉斯行动》却让我们看到了在法制的美国,只要不指名道姓就可以自由地驰骋创作者的想像力,而我们的文艺家相形之下更像戴着各种各样的镣铐跳舞。
再进一步分析,其实就算蒂姆-罗宾斯模仿得再像比尔-盖茨,任何有头脑的观众也不会看了《反托拉斯行动》之后就真的以为比尔-盖茨图财害命。反观我们身边,很多看上去谁也惹不起的名人,照样不乏真实或不真实的流言在四处传播。没有人想故意给名人的脸上抹黑,可是越来越注重维护自身名誉权的社会名流也应该回报给文艺创作更多的宽容。这或许正是《反托拉斯行动》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吧。(北京青年报 文/渔家傲)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