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星光灿烂 > 正文  

华人电影很难 温哥华帮中国拍电影

www.creaders.net | 2014-09-21 23:16:02  《加西周末》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家住列治文的电影制作人Eric最近正在为台加合拍电影《骑迹》忙碌着。电影讲述了抗战时期一同长大的玩伴被战争拆散,40年后在温哥华骑行活动中重逢的励志故事。Eric担任该影片在温哥华的制片人。由于是非商业片,只有有限的政府赞助经费,影片在温哥华所有的制片工作只得由Eric一个人完成,如果预算不够,Eric自己可能还要支付超出的部分。


  Eric从温哥华电影学校电影制作专业毕业后,和妻子成立了October Studio工作室,经营广告、摄影等业务,生活还算富足。但是,他心里的电影梦想一直没有忘却,他将广告挣得的钱做资金,拍摄自己的微电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拍摄出属于自己的有影响力的影片。

  在温哥华,像Eric这样的华人电影人不在少数。他们怀揣着电影梦,等待着自己发光的那一刻,但却一时找不到发挥的土壤。有的一边上班,一边继续电影创作;有的还在电影学校学习,对未来充满迷茫。对他们来说,温哥华这个曾经的“北方好莱坞”已经不再是影视天堂,电影的光鲜背后,更多温哥华华人电影人却有着大家看不到的艰难,他们能做的只有逆流而上。

  大环境:“北方好莱坞”的暗淡

  曾几何时,BC省在加拿大电影工业中独占熬头。温哥华由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对低廉的租金和优惠的税务政策,成为美国好莱坞青睐的拍摄地,素有“北方好莱坞”之称。许多着名的电影,如《暮光之城》、《博物馆之夜》和《猩球崛起》等都有在温哥华取景拍摄和制作。然而近几年,温哥华电影业却显得很平静,好莱坞拍摄团队纷纷撤离,让对美国依赖较大的温哥华电影业措手不及。

  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2年期间,BC省的电影业全职就业人数从近四万人降至3万六千人,减少了四千人,BC省电影业的产值收益也下降了8%。除此之外,BC省注册拍摄的影片数量也有所下降,据《加西周末》记者统计,2011年登录在册在温哥华拍摄的剧情片只有5部,2012年有39部,2013年17部。这些变化对温哥华电影从业者产生了直接的影响,Eric告诉记者,他几年前还在BC省电影工会时,工会的电影制作和拍摄人员很抢手,接到的工作非常多,有时候因为时间冲突不得不舍弃一部分工作,而现在几天接不到工作很普遍,有时候还要私下里以低价自己找一些工作来增加收入。

  自由职业者Stefan2011年从温哥华艺术学院数字电影专业毕业,当他还是一个学生时,温哥华的电影业还很繁荣,许多好莱坞的电影都在温哥华拍摄,拍摄机会非常多,学院的老师告诉他们,90%的毕业生都会找到和领域相关的工作。然而毕业后他发现工作机会已经大不如前,和他同一时间毕业的30个学生中只有3个在从事与电影有关的全职工作。Stefan尝试了和朋友合开工作室和在一家影视公司无偿实习半年后,发现自己不得不在Starbucks打一份全职工来养活自己和偿还贷款。

  加拿大电影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电影前来拍摄和制作,美国好莱坞团队选择温哥华,主要是因为温哥华与美国相似的地理环境以及温哥华相对较低廉的拍摄成本,而近几年来加元的升值无疑增加了电影团队在加拿大的拍摄成本,许多好莱坞团队选择留在美国或去其它物价更低的地方。

  除此之外,温哥华还面临来自加拿大其它城市的竞争。温哥华被称为“电影天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BC省政府对电影业的退税支持。但是近年来,邻省阿尔伯塔和魁省、安省也纷纷推出了优惠的退税政策,对BC省造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对于在器材、场地等方面花费较大的大制作影片团队来说,在这些省份拍摄比在BC省拍摄能获得更高的退税,精打细算的电影公司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最近就有一些温哥华的电影制作公司搬到邻省阿尔伯塔,安省、魁省电影业就业人数都有所增加。

  华人电影的尴尬:找投资难,发行更难

  资深电影制作人谭芷珊1989年移民加拿大前是香港的电影制作人,来加拿大后也一直从事电影制作,创办影视公司Maple Ridge Films 和 Holiday Pictures。去年上映的由汤唯和吴秀波主演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就由她担任联合制作。

  谭芷珊刚来温哥华时就开始尝试筹拍自己的电影,但她很快发现,作为华人电影人,要想在加拿大找到投资,真是难上加难。“华人肯定更擅长讲华人的故事,但是加拿大观众看不懂,没有市场就拉不到投资,因为除了政府,没有人愿意做赔本的生意,”谭芷珊告诉《加西周末》记者。

  谭芷珊认为自己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九十年代加拿大政府的资源还比较丰富,对加拿大的独立制片给予了较好的经济支持,她当时就用政府的资金拍了两部香港和加拿大的合拍片。“但现在资金就难找多了,政府在文化和艺术领域预算的缩减,使独立电影的资金支持减少,并且在有限的资金当中,分给华人影片的并不多。”

  另外,寻找电影赞助商和拍摄人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电影制作人孙宇告诉记者,“对于商业电影来说,商业赞助是电影资金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然而温哥华大公司并不多,小企业老板往往对于较大金额的影视赞助很谨慎,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将自己多年辛苦赚的钱投入在这上面。”除此之外,华人专业演员和工作人员的缺少,也为影片拍摄造成了困难,“有时候有了好的项目,寻找拍摄人员的过程却比较漫长,”他说。

  此外,华人电影的播放平台也受到局限。加拿大本地电视台播放加拿大本土电影的比例本来就很少,电视台更愿意花较低的价钱购买美国已经播过的电视剧或电影,成本更低还可以保证一定的收视率;如果花费不菲的价钱购买加拿大本土原创的电影或电视剧,还不一定有和美剧一样多的观众。所幸,电影局规定电视台一定要播放一定比例的本土电视,但由于文化的原因,华人电影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谭芷珊告诉记者,她的一个导演朋友在蒙特利尔申请政府影片拍摄资金时,由于影片一半的对白是中文,电影局认为该影片不符合对白以英语或法语为主的要求,因而拒绝了该项目的资金赞助,这部影片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这在我看来是很不公平的,中国人的对白不可能说英文,这无疑会影响华人电影创作者的热情,阻碍更多华人的优秀影片诞生,我觉得很不能接受,”谭芷珊说。Eric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华人电视剧只有本地华人电视台会买,由于华人观众本来不多,能够卖到200块一集就不错了,但每一集的制作费用肯定远远超过200。”而影院上线就更难了,在加拿大,华人电影要同时面临加拿大本土影片和美国好莱坞大片的竞争。

  由于找不到投资和播出平台,许多华人电影人都将目光转向了国内。国内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关系网,是华人电影人的一个优势。2011年Eric拍摄了《温哥华酱油乐队》,这部时长90分钟,耗时一个半月拍摄的影片拿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拍摄资金5万加币,最后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算是温哥华电影人与国内媒体合作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但要想通过这个获得经济效益就很难了,Eric告诉《加西周末》记者,除去影片的拍摄花销,央视给的5万元经费所剩无几。

  华人电影制作人在与国内媒体合作过程中也面临着尴尬。首先剧本会受到严格的审查,Eric曾经有一个剧本因为涉及到青少年怀孕而被直接否决。即使通过审查,剧本也是改了又改,有时候一个时间或者人物背景的设置就会引起国内媒体的敏感,最后不得不修改剧情。

  让人尴尬的是,一旦影片被国内媒体购买,影片有可能会放到内地的制作公司名下,华人制作人的名字可能只会出现在灯光、摄像等职员表中,比如《温哥华酱油乐队》的制片人就不是Eric,不熟悉他的人都不会知道这部电影是他的作品。即使这样,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公众面前,Eric总是尽全力予以配合,“大家都有各自的考虑,只要能有资金和播出平台,即使我不是制片人也没关系,但我知道这是我的作品。”但像这种电视台提前给资金拍摄的情况并不多,更多时候电影人需要自掏腰包,等影片全部拍摄完成后再销售给国内的电视台,这就意味着风险。如果对方接受,赚得的钱刚好支付成本,如果没有平台购买,这个钱就打了水漂。Eric告诉记者,“工作室主要是靠拍摄广告维持运营,拍电影其实是很难赚钱的,能够拿回成本就已经不错,重要的是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新探索:协拍中国电影实现双赢

  近年来,中国电影国外取景成了大趋势,不但增加了影片的异域风情,也增加了影片的话题性。例如《泰囧》、《非诚勿扰2》等影片中的异国美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温哥华也是众多国产影视作品青睐的拍摄地,从《别了,温哥华》到《一米阳光》到获得一致好评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都有在温哥华拍摄。国内的市场大,国产电影可以在国内市场消化,所以投资公司也愿意投资,拍摄影片的机会比加拿大多很多。中国电影投资方往往资金雄厚,退税政策的变化也没有影响中国电影团队对温哥华的选择。由于文化差异和对地域的不熟悉,再加上办理签证等手续的复杂,内地影视公司往往倾向于和当地的华人电影公司合作,邀请他们来协助影片的拍摄。

  《北京遇上西雅图》剧组导演是谭芷珊出国前就熟识的合作伙伴,2012年导演找到谭芷珊,希望她能担当联合制片,借助她在温哥华居住多年的经验来帮助影片外景的拍摄。可以说,影片最终在温哥华而非西雅图拍摄,谭芷珊有很大的功劳。谭芷珊说,在协拍过程中,她就像是一个保姆,剧组就是自己的孩子,从他们来之前帮助申请签证,到借器材、租赁场地,以及和政府、工会协商,控制预算等,到处奔波,事无巨细。这种合作可谓双赢,国内的电影团队因为温哥华专业制作人的加入,让拍摄过程更加顺利和高效,而温哥华本地的电影人也因此有机会参与大制作影片的拍摄并赚得不菲的酬劳。

  由于文化和拍摄习惯的不同,在协拍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让温哥华电影人很为难的事情,不可控的因素很多,这就要求制片人有非常好的应变能力。

  比如在Eric协助拍摄内地影片《对不起,我爱你》的过程中,原定从国内过来的美术负责人临时被撤换,在来不及从国内请新的工作人员过来的情况下,Eric的妻子Yulanda被“赶鸭子上架”,从化妆师“提拔”成影片的美术。拍摄初期Eric检查预算时发现,国内的预算直接忽略了“灯光器材”一项,而光这一项就要花费上万元,Eric急得团团转,最后不得不动用自己在温哥华的人际关系和器材公司的朋友商量,将上万的器材通过一千多块租了过来,条件是在影片中出现该公司的Logo,再通过缩减别的开销来填补这一项的预算空缺,拆西墙补东墙。有一次,为了省下拖车的钱,Yulanda一个人分三次将三辆租来的警车从温哥华的拍摄场地开回位于高贵林的停车场,然后自己坐天车回家。

  除了应对突发状况外,拍摄习惯的不同也让温哥华制作人和国内来的制作团队产生了“文化差异”。有一次谭芷珊和内地剧组合拍一部电影,原定要在公园拍摄爆破场面,之前选好了场地,谭芷珊也向政府申请了审批,就在开拍当天,导演觉得那个地方的取景不够好,想转移到公园的另一面去拍,谭芷珊告诉导演,在加拿大已经申请的场地不能随意更换,但不论她怎么解释,导演就是不能理解,坚持要到另一边取景,谭芷珊当时夹在政府和电影团队中间,觉得很委屈。

  对于中外协拍片,温哥华电影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能够参与内地影片的拍摄很开心,虽然这部影片不是自己找剧本、拉投资,即使票房大卖跟自己没有关系,但只要有人喜欢这部电影,自己能够参与其中,就很开心。但也有电影人认为,协拍电影毕竟不是自己的原创,自己更像一个工作人员,来完成别人的创意,虽然报酬丰厚没有风险,但没有机会进行自己的创作。再加上内地来温哥华拍摄影片的数量有限,一年也没有几部,存在很大的不定性,许多温哥华电影人还是希望能有更多自己版权的作品诞生。Eric和他的团队现在在筹划拍摄微电影,微电影需要的资金较少,他们计划将微电影卖给国内的播放平台,再将获得的资金投入到下一个微电影的拍摄,最终形成一定规模。“微电影的规模虽然不能和剧情片相比,但是毕竟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想给温哥华热爱电影的华人一个进入这个领域的机会,也为今后拍摄大片积累经验,”Eric说。

  年轻一代的迷茫与坚持

  虽然BC省电影就业人数在不断减少,但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学院学习,期待着有一天能梦想成真。在温哥华电影学校学习影视制作的Eddie就是其中一员,高中毕业后,他拿起相机,成为一名自由摄像师,一年后进入温哥华电影学校进行专业的学习。进入电影学校后,Eddie和他的同学聊得最多的是就业问题,大家都为自己未来的就业担心。

  电影学校的功课非常繁忙,上课占据了Eddie大部分的时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Eddie总是很忙碌。为了多积累拍摄经验,他身兼数职,是婚礼公司、广告公司甚至房地产公司的兼职摄像。Eddie告诉《加西周末》记者,自己最初的梦想是成为着名导演,拍摄自己的电影,但是后来却发现自己能够找到的都是婚礼摄像、房地产广告摄影、广告摄像之类的工作,虽然收入也不错,但让他感到很有落差。“现在在温哥华拍摄的剧情片就几部,人家也不会找我这个没什么经验的学生,我还要积累经验,将来或许会有机会。”

  Eddie刚刚结束第二个学期的学习,面临选择专业方向,他决定选择摄像和后期制作,原因很简单,这是目前温哥华电影毕业生最容易找到工作的两个专业。“很多人很有才华,但过的日子却不是很好,”Eddie说,他有一个助教拍摄水平非常好,自己写了很多剧本,但是很少有剧本卖出去,今年32岁了,每个月大部分的收入要用来交房租,“我不想象他那样。”在他看来,电影学校的文凭给他带来的,不是熠熠生辉的星光大道,而是可以将广告公司的合约从短期改成长期。

  谈到对未来的打算,这个刚满19岁的小伙子的愿望很现实,“我希望毕业后能在学校当助教,虽然薪水不高,但工作稳定,还可以多建立人脉,有机会参与真正影片的拍摄。“每个人都想得奥斯卡,成为像李安一样的名导演,但是现在看来那离我太遥远了,我也等不了李安那么长的时间,我首先需要生存。”

  相比于Eddie明确的目标,他的同学Linda显得有些迷茫。从SFU的Media Art专业毕业后,Linda顺从了自己拍电影的爱好,来到温哥华电影学校学习电影制作。对她来说,只是想趁年轻学一下自己一直喜欢的东西,而对于未来是否会留在这一领域,她还很不确定。“电影行业的工作太不稳定了,对女生来说很辛苦,我不知道自己将来坚不坚持得下来。如果不行,至少我还有SFU的学历,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和Eddie拼命工作不同,Linda还没有开始寻找电影领域的工作,“我一直说自己太忙了,没时间兼职,但我知道这是一种逃避,我害怕面对万一找不到工作的事实。”

  自由职业者Mickey对自己的未来要乐观得多,他刚刚成立了自己的米奇电影工作室,拍摄自己的电影。在这之前,他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先开了一家小公司,用公司赚来的钱来负担生活费,并为工作室积累资金,同时为影视剧组担任摄像工作来积累经验和人脉。他认为,只有自己主动才能争取到机会。Mickey就曾经主动找到一个电影编导,给他看了自己拍的微电影,最后获得了参与拍摄电视剧的机会。Mickey正在筹划拍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我相信事在人为,不管这个行业竞争多么激烈,只要你努力,总会梦想成真的,”Mickey说。

  Stefan马上要和女友搬到多伦多,他找到了一个在广告公司担任摄像的工作。工作之余,他依然会构思剧本,进行自己的电影创作,他期待着有朝一日机会到来,能够拍摄属于自己的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即使没有,只是一直站在摄像机背后也没关系,我享受的是这个过程。”

  对他们来说,选择了电影,也就选择了可能而来的鲜花和掌声、不安与刺激,或者失落与不解。也许有一天,他们累了,选择稳定的工作和平静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和其他的同学们一样,回国寻找更多的机会;或许,他们中的某位有一天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人,在北美的土地上成为华人的荣耀。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现在,这些温哥华的华人电影人们都还在默默坚持着,至少让他们拥有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可能。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内幕:刘亚洲是这样激怒习近平的
2 习当外商面反驳李强 蔡奇新角色引关注
3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4 惊传北京招商银行倡议书:“北京危急 生死
5 天天一杯牛奶 夫妻俩确诊肝癌 医生告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要出大事?军委副主席捅了马蜂窝
2 这一次,巴菲特又料事如神
3 中国“断崖式降薪”突然冲上热搜
4 中共东部战区一张训练照 泄露惊人信息
5 内幕:刘亚洲是这样激怒习近平的
6 习当外商面反驳李强 蔡奇新角色引关注
7 人民币剧烈波动的背后:北京意外变脸
8 中南海附近挤满救护车 死伤不明
9 大快人心!让无数人倾家荡产的机构终于迎来
10 真正的聪明人 从来不炫耀这3样东西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中共两会
11
秦刚失踪
2
中美冷战
7
台湾大选
12
火箭军悬案
3
以哈战争
8
李克强猝逝
13
台海风云
4
乌克兰战争
9
中国爆雷
14
战狼外交
5
万维专栏
10
李尚福出事
15
普里戈津
一周博客排行 更多>>
1 给世界“指明”方向后,中国迷 中国社会经
2 1364 (图文)红二代披露助毛泽 范学德2
3 她的天才因美貌而被忽视 湮灭之城
4 曾华
5 读后感:中国没有中世纪 施化
6 辛峰:社区那条红围巾 万维网友来
7 宋国辉:封杀TikTok最严厉的是 万维网友来
8 春蚕到死丝方尽 - 深切纪念刘 玉质
9 风云无定日月有常:中美关系实 阿妞不牛
10 曾华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更多>>
1 读后感:中国没有中世纪 施化
2 中国还有希望吗? 山蛟龙
3 分享“左媒”知乎的一个帖子。 高鹏
4 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川普今天大 爪四哥
5 俄国GDP世界前十:西方专家的 随意生活
6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清单 随意生活
7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体育老师
8 就第一夫人彭丽媛的风衣侃几句 体育老师
9 穷人,更缺的是自由而不是钱 施化
10 普丁丁似乎有点急了 山蛟龙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